大力推进档案馆的公共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档案馆开展公共服务,必须要有一个标志性、文化性和开放性的设施,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共服务的平台。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的建成,使上海市档案馆有了公共服务的实力,有了这个平台,档案工作就有了发挥优势、施展才能的舞台,就能紧贴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演好一幕幕公共服务的活剧。今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档案资源,已接待参观来访者10多万人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依上海的实践来看,要把公共服务的实力转化成公共服务的动力,在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有几项工作是要继续加强的。
继续抓好观念的更新 要牢固树立局馆合一、局馆联动,局为馆服务的理念,把局馆每个部门的工作拿到档案馆为社会为公众服务这个平台上去检验,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工作配合默契。
继续完善和发挥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服务的设施和条件,重点提高平台的信息化水平,建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完整的数字体系、快捷的检索体系和安全的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创新平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提高现代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继续抓好区县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在充分发挥市级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先发、示范效应的同时?熏根据各区县档案馆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分类指导、分阶段实施,建设规模适宜、各具特色的区县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准备重点解决区县档案馆在政府大院外开设公共服务窗口和开展特色服务的问题,形成市和区县档案馆公共服务的联动效应。
办好公共服务窗口
公共服务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的特点,公共服务的效应要通过窗口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必须下大力气办好公共服务窗口。从上海市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办好四个窗口:
阅览窗口 这既是档案馆对外服务的传统窗口,更是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创新窗口。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开馆以来,已接待查阅利用者60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2%。我们要在已经实现由单纯查档向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进而向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服务,拓展阅览窗口的功能。要从政府公开信息和馆藏档案信息查阅内容发展成党政群机关、企业、个人等可公开信息、馆内馆外开放档案信息,以及文本、缩微、数字、视听等多载体信息的查阅,特别是要建立馆中图书资料库,提供与档案相关的历史、地理、旅游、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并要完善影像资料数据库,提供更多的档案专题片、历史文献片、记录纪实片,以及老电影、老电视剧的VOD点播,把这一窗口办成综合性窗口。要根据馆藏档案的特点,发挥地区性的优势,大力开发编制档案馆藏指南、档案专题目录和政府公开信息的分类目录,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人员的需求,把这一窗口办成特色性窗口。要根据档案馆公共服务刚刚起步,社会和公众对档案馆还不够了解,更多的人士走进档案馆阅览还有个过程的现实状况,加大档案宣传力度,编制浓缩型、最新精华版的档案专题和政府公开信息的专题小册子,以及档案宣传资料和档案宣传展版、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和乡镇进行现场服务,把这一窗口办成流动性窗口。要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无理由投诉制、创造优良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措施、进行人性化服务,把这一窗口办成亲民性窗口。
展览窗口 这是档案馆借助档案资源优势,向社会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宣传先进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城市精神的教育窗口。过去由于没有公共服务的平台,档案展览受到限制或是无法举办,或是举办不多。今年随着外滩新馆的建成,上海市档案馆已经在国内外举办展览20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5年初,除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的《中国档案珍品展》移展上海外,上海市档案馆还将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举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与甘肃省、敦煌市档案局、馆合作举办《敦煌艺术档案展》,并将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纪念陈云同志百年诞辰展》和《上海风情》东欧巡回展等。
编研窗口 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不仅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和档案展览,还应该通过编研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上海市档案馆准备以档案“大编研”的观念,使编研、宣传、期刊等部门集中智慧,形成合力,为窗口提供精品型、普及型、系列型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与外滩新馆的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大力开发档案文化纪念品,使越来越多的人士走进档案馆,青睐档案馆。
网站窗口 上海档案信息网站自开办以来点击率已突破100万人次。这说明,网站窗口是档案馆公共服务又一个有效的窗口。我们要综合利用档案文件资料、政府公开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信息,使其在网站得到集成和全面反映,特别要办好网上展览和查阅利用等点击率高的栏目,寻找突破口,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让更多的“网民”从网站亲近档案、了解档案。
整合公共服务资源
档案馆实行公共服务,必须要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档案资源支撑。近几年来,上海市档案馆虽然在档案资源的数量、结构和内容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要适应社会需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要进一步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整合一切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档案资源。
要充分挖掘馆藏历史档案资源 目前,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量已由2000年的220万卷增加到263万卷,馆藏结构也开始向多门类转化,但开放档案只有80万卷。各区县档案馆的365万卷档案,也面临着进一步开放的问题。随着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抓紧开放历史档案已是当务之急。要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加快基础鉴定工作的步伐,使更多的档案呈现在世人面前。
要抓紧开放现行档案 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服务推出后,涉及到尚未到开放期的现行档案的利用。这就需要通过形成单位、档案馆和社会有关专家“三合一” 的鉴定,加紧大量未开放但依法可以提前开放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类档案,以及涉及公众合法权益的现行档案的开放。要把现行档案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试行依申请开放档案的工作。
要拓展整合档案资源的视野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的作用,依靠市监委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市信息委、市档案局的行政检查等,完善政府公开信息的报送、更新机制,使政府公开信息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行政规范性文件,还包括年鉴、志书、年报、图册、画册等各种资料。同时,在国内外接收征集反映上海历史、人文和特色的档案文献资料,以及企业、社会团体乃至个人需要查找的资料信息,特别要注意整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各类档案信息资源。
要加强档案资源的前端监管 采取签订责任书的办法,督促各级档案馆、室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和其他重要档案的收集,包括完善重大活动声像档案的建立和影视资料的采集,构建以综合档案馆为主体、以其他各类档案馆和档案室为基础、以社会团体、个人的档案资料为补充的档案资源体系,形成多载体、多元化、地域化、数字化档案构成的新格局。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档案馆实行公共服务,对档案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程,需要法制、体制、机制、人才作保障。
法制保障 最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刚刚审议通过修改后的《上海市档案条例》,明确了档案馆是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查阅场所,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向同级档案馆报送政府公开信息;明确了档案局对重大活动档案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责,规定有关档案应当提前进馆等等。下一步要围绕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制定和落实好具体的配套方案,确保公共服务到位。
体制保障 要以现代公共服务机构为模式,不断完善档案馆全新的管理体制。通过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档案资料查阅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服务机构。最近,上海市档案馆在总结外滩新馆运作情况的基础上,又对其机构进行了充实调整,将原来的综合开发科分设为综合筹划科和接待服务科,以强化公共服务活动的策划、宣传和接待工作。
机制保障 要以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为对象,加强服务对策研究,不断完善发布查阅信息,编印服务指南;提供导查、咨询服务和网上查询等便民服务措施,尝试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文件信息代理查询服务,拓展和深化服务内容;改进和创新服务举措,建立健全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率的档案馆服务运行机制、应急接待机制和与兄弟部门联手协作机制,创建文明服务品牌。
人才保障 要加紧培养开放型、服务型、公关型、复合型的公共服务人才,改变目前尚存的人才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需要的现状。一方面在岗位培养,通过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活动,让青年骨干在公共服务窗口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同时送出去培养,依托上海高校集聚的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外派进修展览设计、摄影摄像、接待服务等知识,包括到国外学习进修。另一方面向社会招聘,通过公开招聘方式,上海市档案馆已经引进展览双语讲解人员2名和专业摄录像人员1名。要从公共服务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人员,加强力量,确保窗口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