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档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武汉市民生档案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需求调查,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本,也是有的放矢开展民生档案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调研,我们能够进一步摸清民生档案建设需求、基本现状、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使民生档案建设满足民生需求。武汉市开展市民民生档案需求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共收回1616份有效问卷。通过此举,掌握了市民对民生档案的关切度,如养老保险利用需求达到72.15%,医疗保险档案、失业保险、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公正档案、企业改制档案、房屋拆迁档案等十类档案利用需求愿望达到23.95%以上。现在市档案局正在70个相关市直部门开展统计调查,在13个城区近30个单位实地考察民生档案工作,拟对全市档案资源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进行摸底。
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民生档案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战略步骤,同时广泛依托各类档案资源管理机构,强化监督、指导和服务职能,形成民生档案建设点线面结合,横到边、竖到底的档案工作格局。
一是抓点,发挥档案馆在民生档案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上的先导作用。二是抓线,保持市直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生档案管理第一方阵的示范作用。2007年,武汉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涉及人的档案的管理,从机关文书档案方面突出了民生档案建设。2008年,以突出事业单位职能为主,主要依托其行政管理部门,从专门档案管理角度,突出民生档案建设。对一些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贴近服务、深度参与。如将档案指导服务直接延伸到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医疗保险中心、失业办等核心机构。三是抓面。发挥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社区村级组织在民生档案构建中的基础作用。如武汉市深入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适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人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新形势,整合政府在低保、社保、医保、计生、残疾人、信访等服务领域的档案资源,形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民生档案工作新的载体。与此同时,与市家园办合作,在农村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2280个村,分期分批落实体现“致富门道、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四到家园的阶段性目标,所有试点村、创建村建档工作与项目实施同步推进。
二、围绕党和政府新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及时跟进参与的方式,力争不断开拓民生档案建设的新境界
档案部门为党和政府重要决策服务,就是直接或间接为民生服务。但服务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档案部门要善于在新形势下找到服务党和政府新政策新任务的切入点,实现档案服务项目化、档案工作创新实体化。
档案部门首先要围绕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的六大任务,重点探索进一步推进和提升教育、创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相关领域的民生档案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武汉市政府每年承诺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档案部门应同步做好相关方面的建档服务。
其次,及时跟进服务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环境节约型、资源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做好与民生相关的各类民生档案。如在大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十一五”期间两型社区、家庭、村镇、学校分别达到60%、50%、50%、60%的目标,做好创建活动和达标档案的指导工作。
再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开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档案部门要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顺势而为,积极开展民生档案工作。《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含有大量民生档案的内容,武汉市文明办与市档案局联合发文要求做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档案工作。如人行武汉营业管理部全面提升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已建立约120万自然人和4.28万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
三、立足于长效管理,逐步完善民生档案政策法规体系和加强执法检查,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用制度的形式来保障并不断巩固和扩充民生档案的实践成果,是促进和保障民生档案体系建设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指导专门民生档案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如武汉市档案局与市司法局联合出台了《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办法》,与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出台《武汉市专利管理暂行办法》等。二是超前介入涉及民生的政府规章的制定环节,争取加入档案管理的条款或在规章实施细则中加入相关条款,以此提升档案管理的权威性。如武汉市函请市法制办就拟议中的《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武汉市廉租房管理办法》提出规范档案管理的建议。同时对市直70多家部门单位进行档案执法检查,将民生档案体系建设有序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