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在体制创新中前进
一、苏州市国有(集体)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基本情况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问题事关国家、集体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为此苏州市档案局将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作为近年来服务改革工作的重点,采取种种措施,使全市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和流向合理规范,为保障全市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努力。
1. 制定处置方案,明确处置责任。在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之初,市档案局就及时与市体改办、经贸委等单位协调、联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下发了《苏州市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和《苏州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对转制、关闭、破产等企业档案的处置原则、处置方法、档案流向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明确了责任要求。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规定和本市实际,确定了改制企业档案六个方面的归属和流向:(1)基建、设备档案随实体转移;(2)产品、科研档案列入国有资产转让,没有转让的移交企业主管部门;(3)会计档案按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门的规定,移交企业主管部门;(4)劳动人事档案按市委组织部等四部门发文的有关规定办理;(5)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及其他档案移交主管部门;(6)百年老厂、特色产品等珍贵档案移交市档案馆。
2. 突出抢救重点,实施分类指导。由于全市改制企业档案数量浩大,因此市档案局区别情况,突出抢救重点,对重点珍贵档案实行重点抢救和保护。苏州百年老厂多、名企名店多,一些传统工艺、传统技术和产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其档案十分珍贵。为此市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做好企事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接收进馆工作的通知》,列出了49家档案进馆单位,并深入企业逐家落实任务,进行系统整理,重点组织力量将全市百年老厂、名品、名店及反映苏州特色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档案先行接收进馆。目前,已有19家企业的23328卷档案接收入库。
3. 依法加强管理,跟踪监督检查。为确保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市档案局在2004年颁布的政府规章《苏州市档案管理办法》中,专门列出了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处置工作条例,依法规范处置工作。此外,还主动与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争取领导的重视,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如2003年7月和2004年6月,市档案局先后与市体改办、经贸委及市监察局联合召开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会议,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003年8月和2004年11月,会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法制办等部门联合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同时要求各部门加大对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力度,落实处置工作经费、人员和档案存放地点,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2004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又联合转发了市档案局与市体改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要求。此外,市档案局还成立了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市20多个系统、50多个重点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确保了档案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
4. 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改制企业档案处置与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可以借鉴。苏州市档案局在工作中,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苏州实际的处置工作的途径。在档案处置方式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以保证国有档案完整、安全、不流失、不损毁为前提,对改制后企业确因生产经营需要档案的,实行委托管理模式,办理委托手续,明确委托管理责任。在档案保管方式上,推出以工投公司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管理新模式,保证全市国有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二、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成功尝试
工投公司是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大户,所属308家企业约有档案总数100余万卷,占本市应处置档案数量的一半多。市档案局把该公司档案处置工作作为全市档案处置工作求突破的重点,切实加强了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工投公司党委领导也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责任感,紧紧围绕企业改制进程,积极推进全系统改制企业档案的集中保管、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建立档案处置机构和档案保管利用基地。工投公司于2004年2月建立工投档案管理中心,负责全系统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并建立了档案中心筹建协调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公司经过多次酝酿,将档案中心选定在位于古城内的文博区域,利用已破产的企业厂房进行全面改建。按照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确立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改建方案。2004年3~9月实施了第一期改建工程,投入资金325.38万元,解决了全市工业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的集中管理问题。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实施了第二期改建工程,投入资金830万元。通过两期改建共建成档案库房八处,配置档案密集架367列、2993. 5立方米,档案容量达160万卷;配置气体灭火装置两套,配置室内消火栓16套,各类灭火器110只,室外消火栓7套。改建后,所有档案库房均达到防火、防潮、防高温等“八防”要求,并通过了市消防支队的验收,被列为市重点消防安全保卫单位,基本具备了专业档案馆的档案整理、接收、保管、利用的功能。
2. 全系统广泛动员,突击开展档案清理、移交、接收工作。2005年8月,工投公司召开全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会议,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各行业公司和档案中心领导当场表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公司与轻工、化建、纺织、丝绸四家行业控股(集团)公司及档案中心签订了《企业档案移交入库责任状》,把档案移交工作纳入各行业控股(集团)公司、档案中心和有关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立了档案移交入库专项奖金。各行业控股(集团)公司积极行动,层层发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档案中心定期编发《工投档案简报》,公布各类档案移交进度,介绍各单位的经验,鼓励先进,从而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加快了档案移交入库进度。由于措施到位,原定三年完成百万多卷档案移交入库任务,仅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到目前为止,四个行业控股(集团)公司和医药、苏钢、精细、苏化、孔雀5家转制企业集团及下属共308家建档单位的各类档案资源全部实现了规范整合,集中管理,总数达到127万卷,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
3. 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公司档案中心建立了企业档案和人事档案两个接待查询窗口,制定了《员工守则》,每位接待人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热情为查档者服务,努力打造一流的对外服务窗口。到目前为止,档案中心已接待档案查询近3000人次,调档2万余卷次。通过档案查询,为职工及亲属参军入党、办理房屋遗嘱公证、核准工龄、衔接工龄、办理养老金和进医保、大龄优惠证、户口转移手续、出国证明、低保、出具独生子女证明和出生证明、办理精简下放人员进医保、认定工伤、下岗人员优惠证、补办独生子女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提供了有效的原始凭证。与此同时,档案中心还为企业注销、核准资产评估、办理企业房产证、协助法院对账、企业债权债务核准以及各行业编史修志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4. 大力开发库藏档案资源,积极筹办档案史料陈列展览馆。工投公司充分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不仅把档案中心建成国有改制企业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而且还准备通过档案史料陈列,筹办档案史料陈列展览馆等,努力把中心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进一步丰富展馆展览内容,公司在全系统开展了本市民族工业档案史料(实物)征集工作,目前已接收5万多件丝绸产品样本和实物入库。展览馆计划投资145万元,展示厅面积为1440平方米,主要展示市区民族工业档案史料、图片资料、工业实物档案、名人事迹以及工业三个文明建设成果和荣誉。
当然,工投档案中心作为工投公司企业改制工作中应运而生的内设机构,目前却承担着管理127万卷改制企业档案的社会重任。而工投公司作为政府授权进行工业项目投资发展的经营性单位,难以长期承担管理和开发利用这些档案的责任。工投档案中心这样的工作机构如何定位、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机构性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如何落实等具体政策,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统一研究并加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