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档案馆抢救保护传统录音录像带工作见成效
金秋十月的一个下午,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位于大连市中南路档案馆六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传来一段亲切幽默的讲话,“思想还没有通,群众面前通、背后就不通;大会通,小会就不通……”, 这是50多年前时任大连市委书记的胡明同志1960年1月在金县县委整风扩大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原声重现,声音从电脑里传出来,清晰、生动而流畅。这也是大连市档案馆联手中国华录集团,对传统录音录像带进行数字化抢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集中展现,通过大量技术处理,已经出现很多噪音、严重失真的音频资料变得如此清晰。
大连市各级国家档案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保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种不同规格、型号的开盘录音带、盒式磁带、录像带等累计数万盘。这些珍贵音视频档案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从不同的角度直观地记录了大连市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是研究中共党史、大连市情的重要史料和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一些珍贵资料,不仅承载了历史变迁的瞬间,还记录了伟人名流的传世之音和音容笑貌。受年代久远、载体自身材质的缺陷、保管条件的不规范、录播放设备的升级换代等诸多因素影响,这部分档案已经相继出现霉变粘连、磁迹消失、磁粉脱落、磁带磁化等现象,导致部分档案影像失真、信息丢失,面临着日渐损毁的严峻局面。因此,借助现代数字处理技术,对磁性载体声像档案进行修复、数字化处理并存储,达到对这些珍贵档案的抢救与保护,使其发挥最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为此,大连市档案局成立大连市珍贵音视频档案数字化抢救领导小组,适时启动音视频档案抢救工程,共收集到市直机关各种规格声像档案录音录像带1483盘,并借助中国华录集团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优势,对这部分珍贵音视频磁带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储抢救工作。
目前,大连市珍贵音视频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正在市档案馆和中国华录集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井然有序地进行。今年以来,已完成600件51900分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片等盘带的实验抢救,一批批珍贵的音视频档案经过批量化地加工转存、先进的数字技术处理、精确的著录等环节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