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鞋革业
清末民初,杭州除一般贫家小户自制土布鞋外,官绅商贾以及中产阶层,都买鞋穿。因店鞋式样新颖,尺码齐全,可随意选购。当时盛行红皮底单梁和双梁缎帮鞋,妇女喜爱红色缎帮和呢绒面料的皮底鞋,缠脚妇女喜着尖头皮底缎鞋。沪杭铁路通车以后,崇洋之风不断渗入杭城,皮革靴鞋也盛行起来。由此,杭州鞋业更盛,造就了杭州爵禄、边福茂等百年鞋业老店,以及广合顺、新华等实力雄厚的大店,杭州鞋品远销江西的河口、上饶、景德镇,安徽的广德、宁国,福建的浦城、建瓯等地。
杭城布鞋以边福茂最为著名,旧时杭州有句流行话,叫做“头顶天,脚踏边”,“边”指的就是“边福茂”的鞋子。边福茂鞋店创始于1845年。店主边春豪原籍诸暨,擅长制鞋手艺。他在杭州下城长庆街五老巷口一家茶店门口,设鞋摊,取名“福茂”,专为顾客绱鞋、制鞋,兼卖一些自制的鞋子。由于制作认真,买卖公道,受到顾客的欢迎。其子边启昌继承父业,悉心研究制鞋技术。他将茶店盘进,将店名改为“福茂鞋店”。
辛亥革命后,福茂鞋店迁到上城太平坊。店面为双开间,门前额上塑以“万年青商标”,挂出招牌为“边福茂鞋庄”,前店后场。店中有职工三四十人,同时还发包给望江门一带的居民做外加工,专派人员负责管理,认真验收。此后边福茂业务蒸蒸日上,每日门售可达100余双,又在温州设立代销店,远在黑龙江及内蒙古的鞋店也慕名到杭州批购。
边福茂鞋店之所以能发迹,主要是注重质量,选料认真,精工细作,货真价实,不以次充好,也不以廉价做广告。边福茂制鞋有“五讲究”:一是鞋面选料讲究。料子以英货直贡呢、羊毛呢为主,还有国产贡缎、毛葛、纱等。鞋帮挺括、牢度好。二是制帮讲究。边启昌说:“帮料要富庶,宁可少划(料)几双,不能影响质量、有损牌子。”三是制底讲究。鞋底用全新布制成,规定用
边福茂在经济上有了实力后陆续买进大批房产,中山中路、清河坊、太平坊、延龄路、庆春路等处都有他的店屋。抗日战争前租金收入每月可达2000元左右(银元)。以每月租金收入充实店中资金,周而复始,实力相当雄厚,成为杭州既有名气又有实力的一家商店。
1921年,边福茂在中山中路羊坝头开设分店,取名达尔文皮鞋店,专营皮鞋业务;1932年,在上海山西路开设边福茂上海分店。达尔文皮鞋店业务不理想,不久结束。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沦陷,边福茂业务重心移至上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边福茂重整旗鼓,在延龄路开设万善皮鞋店,营业员穿规定制服接待顾客,注册商标为“帆船”。由于万善皮鞋店商品是由上海装运杭州,价格比本地高,而皮鞋款式又太“洋”,不合顾客胃口;且万善招牌不能与边福茂相提并论,导致大量亏本。而每月房租收入也因拖欠严重,严重影响其资金周转。其时边福茂还曾经投资绸厂,花巨款购进风景区地皮,结果皆因政局不稳,时局动荡而亏本,大量资金呆滞,周转不灵。至杭州解放前,边福茂只能惨淡经营。
解放初期,边福茂仍处在困境中。由于太平坊原店屋太大,地段差,生意清淡,于1951年迁移到中山中路羊坝头营业。当时尚有职工王春源、陈嘉贤等约16人,后因不能维持,通过劳资协商遣散半数人员。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边福茂鞋店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杭州广合顺皮革鞋料号也是杭州一家老字号鞋店,始创于1916年,原用任文记牌号,后改名广合顺。
清末民初,当时皮底鞋的底料红牛皮都从南洋和东南亚进口,由上海广东帮商人操纵。杭州虽有数家专从上海采购转销红牛皮的商号,但仍供不应求。做双层皮底鞋出身的任文华,对皮质优劣、选择用料等有丰富经验。当时美华、美利的陈芳洲、顾永灿、张葆馥,久华的施质甫,禄翔云的王龙琛等认为经营皮革业务大有可为,跟任文华合股,由任文华出面,在西牌楼灰团巷住宅挂出“任文记”牌号,专营红牛皮业务。任文记在初创时,借用美华鞋店的牌子向上海进货。1918年迁至扇子巷,改用广合顺皮号招牌。任文华深感专营红牛皮业务单一,难以打开局面,遂邀其外甥吴炳坤帮忙。吴炳坤进店后,利用广合顺的股东都是当时鞋业行中有影响的人这个有利条件,扩大经营范围,兼做各种鞋用材料,批零兼营,分散风险。1920年,广合顺的经营范围扩大至纳鞋用的缝线、铜钉、皮鞋带、鞋油等配件。
由于营业逐步扩大,人员增加,1921年再迁到保佑桥弄,开始打出广合顺皮革鞋料号的招牌,营业额逐年上升,达数十万元之巨。
1936年,广合顺已在绍兴开了分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合顺将部分百货疏散到绍兴分店,其余全部存货和职工都转移到金华继续营业。在金华还办了皮厂,采购当地原料,自制皮革。又在兰溪设分店。杭城沦陷后,金、兰两处虽已成为浙赣线重要商业地区,但当时鞋料业务已趋衰落。广合顺除经营皮革和橡胶鞋外,经营范围扩展到代销宁波和丰纱厂棉纱,兼营棉布绸缎批发,生意做到江西上饶、福建浦城等地。在金华与兰溪的4年时间里,每年营业额仍达百万元以上。
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金华、兰溪经常遭受日机轰炸,广合顺难以经营,于是将部分滞销绸布存货运长沙销售。不料在玉山车站遭日机轰炸,损毁士林布达千匹。运达长沙之货又遭日机轰炸并长沙大火,损失惨重。广合顺将货品共分装七大船,由金华向江山转移。中途部分骨干职工认为避敌是暂时之计,不久仍须迁回杭州,不愿出省,便在常山、华埠两处滞留。结果常山部分遭当地土匪抢劫,虽由当地军警查处追回部分货品,但损失颇巨。连遭祸患,幸亏广合顺实力雄厚,才能勉力支持。当时广合顺在上饶和浦城两处开有店铺。上饶分店改营百货,浦城总店因广合顺名声大,税款重,为了减轻税收,改用“正和商行”名义,以经营百货及销售所存滞销货口,此后又开了寄售商店“公平商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均迁返杭州。复业以后,为了扩大业务,广合顺在秋涛路建立皮厂,自制皮革,加工生产人力车和自行车件钢丝。不久,由于法币不断贬值,广合顺处于虚盈实亏的境地。1955年10月,广合顺所属皮厂参加公私合营。制作车件和钢丝的业务,划归自行车业经营。